改观网
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论语名句

《论语》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,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。以语录体为主,叙事体为辅,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。《论语》名句值得一读。

 

经典名句

 

 

1.言必信,行必果。

2.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 

 

 

专家解读

 

 

这两个句子出自《论语》。

 

《论语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,至汉代成书。

 

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,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。以语录体为主,叙事体为辅,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。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并称“四书”,与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等“五经”,总称“四书五经”。是中国现在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言必信,行必果的意思是:说了就一定守信用,做事一定办到。

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的意思是:交朋友的时候,一定要守信用、讲诚信、重承诺。不能够说话不算话,要让朋友觉得你是个靠的住的人。

 

孔子非常重视人的人格修养,他经常和他的弟子们讨论人要达成完美人格修养的事。 他说,真正具备仁和勇的人,都是和大智慧并存的。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易被世俗所拖累和迷惑,意志坚定,有大爱在胸,更不易受外界的干扰,淡定、坦然、宁静;有勇有谋,坦荡忠心无所畏惧。什么事情一到手上,就能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了, 不会有半点迷惑。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,不会受环境改变而动摇自己的意志,总是具备坚定的信念,这样的人也没有烦恼。所以要做一个人格修养完备的人,仁爱之心,大智慧和真正的勇敢,这重要的三点是缺一不可的,同时还要具备诚实守信的美德。

 

有人说,心有大爱之人,常常能考虑到大局,做到先别人忧而忧,以奉献为己任,心胸坦荡不会有任何烦恼,却常有庸人自扰。勇气里有创造力与奇迹。只要无惧地面对,任何情势都会迎刃而解,再大的困难,也都会变得云淡风轻。当然人生最重要的资本,是诚信,是言信行果!诚信是一种彼此的约定,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心灵契约。尽管它无体无形,但却比任何法律条文更具震撼力和约束力。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诚信是必备条件。人与人交往,重在守信用:一个不讲信用的人,即便再有才能、智商再高,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,终将无用武之地。 无论在古代,还是在当今社会,诚实守信都是一个人走遍天下的通行证,没有诚信寸步难行。 

 

 

知识拓展

 

 

我们国家历来不仅非常重视国学,而且在政治交往中也常常灵活运用其经典名句。在乌兹别克斯坦《人民言论报》和“扎洪”通讯社网站发表的题为《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》的署名文章引用孔子的名言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”,旨在强调中国人民历来诚实守诺,中乌两国要增强政治互信,相互支持,携手同行,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。

 

 

考试链接

【答案见下期】

 

 

1.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的反义词是“言而无信”

2.言而有信的近义词:__、__、__

3.言而有信反义词:__ 、__、__、__

4.照样子说“信”    

确实地相信叫:__       

非常地相信叫:__     

坚块地相信叫:__           

忠实地信仰叫:__    

对自己怀有信心叫:__  

履行自己的诺言叫:__     

取得别人的信任叫:__     

讲究诚实和信用叫:__    

失去信用叫:__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威望和信誉叫:__  

 

 

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

【译文】喜爱他时,总想叫他活着;讨厌他时,总想叫他死掉。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。

【出处】《论语·颜渊》: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,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”

【语译】爱屋及乌是对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”最好的注解。

孔子说:“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”这是人类常有的一种矛盾心理。关键是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这样一种心理。在爱时,不娇腻,不纵持,不为日后的恨埋下隐患。

南怀瑾则认为,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”是人类最大的缺点,和最大的愚蠢。

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。即使能够注意,也总会在不经意时出现问题。任人唯亲,是领导经常犯的一个毛病。爱的时候,千方百计的提拔,恨的时候,一棍子打死。爱恨交织是恋人之间常出现的问题。爱的时候,连缺点都是那样迷人,恨的时候,他越对你好,你越讨厌。丈夫与太太,也是这样。

 

不迁怒,不贰过。

【译文】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,不要犯两次同样的错误。

【语译】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,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。不迁怒,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,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,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,不要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。不贰过,就是知错就改,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,这更是难上加难。人们总说吃一堑,长一智,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?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话,可是仔细想一想,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?

 

子曰:“智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

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明智的人不会迷惑,仁爱的人不会忧愁,勇敢的人不会畏惧。”

【评语】

这是孔子在《论语·子罕篇第九》中说的话,钱穆先生解释为“智者明道达义,故能不为事物所惑”、“仁者悲天悯人,其心浑然与物同体,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,然其为忧,恻怛广大,无私虑私忧”、“勇者见义勇为,志道直前”。

智、仁、勇为三德,“智以明之,仁以守之,勇以行之,皆达德。学者能以此自反而加体验,则此心广大高明,希圣希贤,自能循序日进矣。”

宋代赵普说: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。”孔子的很多话,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,如“智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”,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。如果能做到,则此一生可无遗憾,而其人之浩气可塞于天地之间。若人人行之而有实效,则此一句话,亦可以“治天下”了。

 

 

子曰:“不愤不咎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
【译文】

孔子说: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”

【评析】

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,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,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。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、反复列举,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: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,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,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。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。

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,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,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,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。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,学生往往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,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,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《论语》的原文。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,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。

 

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
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父母的年纪,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。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,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。

 

食不语,寝不言。虽疏食菜羹,瓜祭,必齐如也。席不正,不坐。乡人饮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乡人傩,朝服而立于阼阶。问人于他邦,再拜而送之。

【译文】吃饭的时候不说话,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。虽然是吃粗米饭蔬菜汤,也一定先要祭一祭,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严肃。席子摆放不端正,不要坐。在举行乡饮酒礼后,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,自己才出去。本乡的人们举行迎神赛会驱疫逐鬼仪式时,[孔子]总是穿着朝服站立在东面的台阶上。[孔子]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时,要躬身下拜,拜两次,送走所托的人。

【评语】以上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。他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,让自己的行不逾礼。他认为,“礼”是至高无上的,是神圣不可侵犯的,那么,日常行为必须依照礼的原则。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,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。

 

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

【译文】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,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、规格。一佾指一列八人,八佾八列六十四人。按周礼规定,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,诸侯用六佾,卿大夫用四佾,士用二佾。季氏是正卿,只能用四佾,他却用八佾。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,因此,在议论季氏时说:“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,对这样的事情也能够容忍,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容忍呢!”

 

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
【译文】天生的质地胜过后天的学识修饰就会表现的粗野,后天的文采装饰超过质地就会显得虚伪,文采和质地般配恰当,就可以算是一个君子了。

 

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

 

子曰: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;难矣哉!

 

【译文】大家整天无所事事坐在一起,(干些什么呢?)

一起高谈阔论,却词不达义,尽说些没什么有道理和正经

的话,只是卖弄自己的小聪

林放问礼之本。子曰:“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”

 

【钱解】礼本于人心之仁,而求所以表达之,始有礼。奢者过于文饰,流为浮华。俭者不及于程节,嫌于质朴。然奢则外有馀而内不足,俭则内有馀而外不足,同嫌于非礼。外不足,其本尚在。内不足,其本将失。故与其奢宁俭。明,难啊。

 

子曰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 【论语·里仁】

     父母在世的时候,不出远门去求学、做官,万一要出远门,必须有一定的去处。这里“方”指一定的去处,不让父母担心的去处。

      孔子所着重的,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:不远游的前提是“父母在”。对孔子而言,父母健在时,子女的义务,便是在家陪伴父母,与父母共同生活。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: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,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,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,等等。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,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,所以孔子特别强调“游必有方”。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。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(远游就做不到了),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。

 

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

花言巧语、满脸堆笑的,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。

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
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:为别人出主意做事,是否忠实?交友是否守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,是否复习了呢?

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
君子,饮食不求饱足,居住不要求舒适,对工作勤劳敏捷,说话却小心谨慎,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。

“学而不思则惘;思而不学则殆。”

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,就会感到迷惑;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,就会有疑惑。

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

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,日夜不停地流去。

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

我曾经整天不吃,整夜不睡,思考问题, (但并)没有益处,还不如去学习。

 

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

早晨得知了道理,晚上死去也值得了。

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

礼仪的运用,应以和谐为贵。

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

一个人不讲信用,是难以立足的。

2017-12-07 14:12   阅读论语名句的人数:

根据论语名句猜你喜欢:
Google根据论语名句推荐的文章:


百度依据论语名句推荐的内容:
【评论】 论语名句:
最近关注
热点内容